毕节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 > 身边好人

赫章人!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

发布时间:2024-08-01   来源:毕节史志办   
选择文字大小  
  

  还记得小学课文《金色的鱼钩》里的“老班长”吗?原来“老班长”的人物原型竟然是咱们毕节市赫章县人,这位红军战士后来当了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。

  

  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中,小学课文《金色的鱼钩》让我们认识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和战友情。一位炊事班老班长为照顾3名生病的战友,把缝衣针弯成鱼钩钓鱼、煮鱼汤给他们吃,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,最终老班长倒在草地上......

  

影视剧中老班长截图

  88年前,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王玉清也曾是“老班长”那般模样,忍饥挨饿、用缝衣针钓鱼,将“宝贝”一样的鱼汤分给战友,幸运的是,他走出了草地。

  

  王玉清,1921年12月出生于毕节市威宁县第十三区水牛坝,即今天的赫章县结构乡多魁村水牛坝。1936年2月,中国工农红军红二、六军团转战黔西北,王玉清在黔西县参加红二军团直属队。

  1936年7月,红二、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。短暂休整后,部队继续北上,王玉清和战友们每人带着几斤炒面,挺进茫茫草地。野外行军,缺乏补给,进入草地没几天,王玉清和战友们就断粮了。

  “挖野菜、吃草根、啃树皮,什么能吃就吃什么。”炊事班长看到他们几名小同志饿得实在走不动,就把装粮食的口袋翻过来,用水淘洗,煮成“米汤”给大家喝。那碗几乎没有米的“米汤”,把奄奄一息的王玉清和战友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。

  一路枪林弹雨,几近山穷水尽。那天,疲惫不堪的王玉清坐在一处水沟旁休息,恍惚间瞥见水面泛起波纹,不由心中大喜:有鱼!当时没力气蹚进水沟捉鱼。即使有力气,也不敢下去,好多战友陷进这样的水沟,再也没出来。

  王玉清突然想起别在军帽上的两根缝衣针。他灵机一动,将针烧红后弯成钩、拴上线,竟钓上来几条拇指长的小鱼。像得到“宝贝”一样,王玉清把煮好的鱼汤分给身边的战友。恢复一点体力后,他们相互扶持,继续向前走……后来,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,支撑他们走出草地。

  “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,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”,每次重读《金色的鱼钩》,想象着战士们在长征中艰苦跋涉的场景,后人便多了一份敬意。多年后回望长征,王玉清感慨地写下这样的诗句“红军将士是好汉,跋山涉水奔甘陕”。

  

  后来王玉清历经土地革命战争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和金门炮战,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,曾担任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、军区炮兵司令员、军区司令部顾问等职。1983年9月在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任上离休,2023年6月23日在福州逝世,享年102岁。


责任编辑:陈 红江
打印】【关闭】【收藏此文章

联系地址: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9楼西0922 咨询电话:0857-8630030 咨询QQ:1509077332 邮编:551700
Copyright 毕节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毕节试验区网 黔ICP备 05000423 号
Baidu
map